主页 > 观点直击 > f >

从地头到餐桌 我们关心的都在这里 ——访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光集
时间:2020-05-21 19:45       来源:文|本刊编辑部

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光集先生

导语:凌晨四点的上海,整个城市正渐渐从美梦中苏醒,而在城市周围的几个大型市场,早已上演着车水马龙的喧嚣,两小时后,这样的场景又开始在城市大街小巷内的各处菜场再现。

 
企业简介
 
     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60多年历史的大型国有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冻品、粮油、干货以及花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管理、农产品配送为主力业态,同时还开展酒店管理、资产租赁经营等相关多元配套业态。现有职工2,500多人,2019年集团账面总资产50.62亿元,净资产22.59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

     长期以来,集团秉承“高效流通为农民、安全诚信为市民”的企业宗旨,以“确保市场供应、确保食品安全、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为主要社会责任,坚持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方向,依托下属16家子公司及西郊国际、江桥、江杨、江杨水产等10余家各类批发市场,积极组织国内外农副产品进上海,对保障上海市场供应和城市安全运行发挥着主渠道和主力军作用。2019年各类农产品交易量达到561.04万吨,农产品批发交易额为558.67亿元,营业收入为85.03亿元,是上海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抓手企业。
集团多次荣获“全国菜篮子放心工程优秀企业”、“中国商业信用企业”、 “全国商业文化优秀奖企业”、“国家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上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
 
 
     时间回到1988年,为了缓解中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中国农业部正式提出了建设“菜篮子工程”。慢慢地,消费者发现买菜越来越方便,各种食材也越来越丰富,本地蔬菜越来越少,“寿光、临沂”等地出产的农副产品占据了主流,近年来“无公害、绿色”蔬菜更是深入人心。

     在这背后,是从田头到餐桌的商业革新和优化,而这与每个大型批发市场的管理者的努力息息相关。以上海地区的上蔬集团(全称: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自1956年成立后,就在不断为上海市消费者的饮食需求提供保障,蔬菜批发交易量约占全市交易总量的70%,猪肉批发量约占全市60%,果品批发量约占全市50%,是上海主副食品的供应底板。
 


安全诚信为市民
 
     “高效流通为农民,安全诚信为市民。”上蔬集团副总裁李光集认真地介绍道,“作为平台,我们一手牵着菜园子,一手牵着菜篮子。”自然,为消费者提供新鲜、安全的蔬菜成为了市场的重要责任。

     上蔬集团会对每批进入市场的农副产品进行农药残留、瘦肉精、重金属、保鲜剂等抽检,若不合格则按照与商户的民事约定就地销毁。据了解,2019年上蔬集团平均每天监测的样本达到了6,000份左右。为此,上蔬集团建立了数十人的专业检测团队,成立了两个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专业检测实验室,并与海关的检验检疫机构合作建设国家级共享实验室,极大地提升了检验水平和效率。

     李光集表示,如今批发市场对于安全的重视已经延伸到了生产端。由于蔬菜类生产端过于分散,市场实行“每批次、每个品类”全部覆盖的严格检测措施,以前在抽检时屡有发生的“以偏概全”的事件如今已基本得到了解决。目前中国肉禽类产品已经实现了集中屠宰和检验检疫,对于上蔬集团而言在“索票索证”的同时只需部分抽检即可。李光集补充道:“而且,菜农们也已经形成了安全的意识,也不想因为这些原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近年来上蔬集团等平台企业和客商们,也纷纷前往产地端进行整合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源头提升蔬菜的品质,例如近年来大量的优质无公害蔬菜上市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消费者也发现近年来精菜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对此李光集解释道,因为部分蔬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存在挤压等现象,导致了蔬菜外观不好,因此采用规格化包装的净菜,既减少了城市生活垃圾,也方便了消费者。




疫情期间的努力
 
     而且,上蔬集团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新冠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区之间的通行被严格限制,导致大量的农副产品无法运输至城市内部,而且客商和劳动力的短缺也扩大了农副产品交易的困难度,进一步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对此,李光集表示,上蔬集团在发现这些问题后,立即开展了多项措施,包括紧急动员,并采取减免手续费等措施鼓励经销商提早返沪进场交易,并做好蔬菜市场储备,确保日周转库存6,000吨以上,并加大各挂牌外延蔬菜主供应基地的后续菜源备货等等。此外,上蔬集团携手光明食品集团(即上蔬集团上级集团)兄弟单位,每周免费为上海援鄂医护人员的家属提供了优质食材,解决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在政府、上蔬集团和客商的努力下,疫情期间上海市农产品供应充足,且价格平稳。
 
高效流通为农民
 
为交易者保障公平
 
     作为平台,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安全的交易环境是职责所在。对于买卖双方而言,最大的公平就是价格公道。李光集举例道,最常见的就是因为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导致的缺货,进而影响价格短时间内飙升。对此,上蔬集团会紧急组织团队和客商前往其他地区组织货源来满足市场供应,平抑物价,争取将这些影响降到最低。


为客商保证安全
 
     其次,对于客商而言,安全的交易环境能够免去后顾之忧。过去,民营传统批发市场受限于管理能力不足,导致“菜霸”等不良事件屡见不鲜,而大额的现金交易也增加了客商的人身安全风险和资产风险。对此,上蔬集团采用了与公安部门联合,建立强有力的安全技防网络和快速联动响应机制,同时建立“电子交易结算”系统,实现了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中国农副产品冷链的瓶颈

 
“用不起”
 
     长久以来,中国农副产品的冷链一直被业内外所诟病,果蔬产品25%左右的损耗率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也引起了冷链行业的重点关注。李光集直言,当前果蔬类农副产品无法实现全程冷链的最大原因就是“用不起”。中国的果蔬农产品售价低廉,哪怕拥有50%的毛利率,也无法支撑使用冷链的高昂成本。

     源头方面。中国农产品生产分散,集中预冷本身就难以实现。中国农村技术人员缺乏,预冷设施损坏后无法及时修理是常态。加之预冷设施投资大,使用频次低进一步提高了成本,生产者不愿使用自然也是情理之中。运输方面。李光集以西芹菜举例,25吨的货物从内蒙古运输至上海需要普通运费为1.8万元人民币,批发价格下的芹菜售价低廉,导致利润微薄。

     更为重要的是,运输环节造成的损耗远低于使用冷链的成本,尤其是对于一些低价果蔬而言,更换为冷链运输就意味着生产者的亏本。当然,部分精品果蔬目前已经实现了冷链运输,这些产品售价相对较高,因此能够承受这样的成本。
 


传统习惯
 
     中国传统以“生”为鲜,高频低量的采购与欧美国家低频高量的习惯截然相反,因此欧美等国家更需要冷链来保证农产品生鲜长时间的储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看重农产品生鲜冷链的作用,事实上,在肉、禽、蛋方面,中国已经实现了全程冷链保障,而在果蔬方面也充分利用民间智慧来降低冷链成本。以内蒙古西芹运输为例,当地农户在选择将河塘中的冰块储藏至地窖,待夏天西芹运输时,将冰块取出敲碎分层覆盖,并以棉胎等措施来进行保冷。“用这种土办法来实现冷链运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方便且实惠。”而且,作为交易平台,上蔬集团等企业对进入市场的货物进行了严格把控,保证了食品的安全,因此尽管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冷链,中国的果蔬农产品同样可以放心购买。
 


新模式探索
 
     在近年来“生鲜电商”、“新零售”等新商业模式的冲击下,批发市场也在谋求自身发展的新方向。“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是统购包销,改革开放后,我们转型成为第三方服务平台,从原来的专业市场,转变为综合型商贸市场。除了零售商,我们还为大量的配送商、超市、食堂、餐饮等第三方企业服务。”李光集如数家珍般介绍道。
 
线上平台难做
 
     随着市场的变迁,上蔬集团也做了一些新模式的探索,包括生鲜电商平台,但是李光集直言,效果并不理想。将传统零售菜场作为竞争对象,生鲜电商的成本构成并不能支撑得起这样的目标。目前生鲜电商在售价和成本上均没有优势。

     为了吸引客流量,补贴成常态,但是蔬菜的售价却基本与市场持平甚至更低。成本方面,拣货、配货的人工成本远高于以夫妻店为主的传统零售业态,而且如今生鲜电商订单分散程度高且小型化,增加了配送的难度。

     “所以生鲜电商想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其实还是需要从源头解决规模化生产的问题。”李光集分析道,“规模化不仅能够进一步降低生鲜品的成本,同时也能够为标准化建立基础,生鲜电商也就能以工业品电商的逻辑来运营,也许可能会真正实现盈利和进一步发展。从这一点上看,生鲜电商目前还无法与传统流通渠道和主体匹敌。”
 


完善服务是未来主流
 
     电商业务受挫,批发市场的发展和转型仍在继续,李光集认为,完善平台服务仍将是未来的主流之一。实际上,经过多年的管理和经营,如今的批发市场早已改变了“脏乱差”的形象,还为各类农副产品品牌构建了现场展示的场地,包括为各类农产品提供合适的交易环境如温控环境,和为周转产品提供冷链仓储服务等。

     未来的市场一定是智能化和绿色化的,这是李光集对于未来市场的观念。智能化意味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深化,以及和人员直接充分结合,例如在索票索证的基础上,建立更完善、智能的追溯制度,进一步保证食品的安全等。绿色化不仅是指食品的安全绿色,同时也是指市场的“绿色”,例如搜集雨水再利用、铺设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积极响应政府“垃圾分类”政策等,都是上蔬集团在绿色方面的努力。

     最后,李光集补充道:“始终将保持公平、公开、公正、安全的第三方平台角色,这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在持续践行的。”



文章来源于中国《现代物流》杂志

下一页
参与评论
资讯

更多>

风云人物

更多>

活动一览 国际考察团 论坛

更多>

物流中心案例

更多>

破局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重载型堆垛机赋能铝业智能化发展


扫描二维码
关注《现代物流》公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沪ICP备1901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