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观世界之趋势 >

中日共同配送的对比与思考
时间:2019-08-05 09:52       来源:文 | 本刊编辑部

 

共同配送通常指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共同由一家物流公司在特定区域提供配送服务,其意义在于通过提高车辆满载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达到减少机动车交通量和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中国创新试点

 

中国商务部早在2012年开始倡导共同配送模式,随着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2018年开展对22个城市进行试点,并于2019年初发布了5方面16条试点经验。从结果来看,试点的配送场景涉及面非常广,不仅包括商圈便利店共同配送模式,还包括物流园区落地模式、连锁经营统一配送、专业市场商户、统仓统配模式,甚至是末端资源共享模式。这些创新的共享配送模式有的通过物流企业,有的通过便利点网点或智能快递柜,有的甚至通过城市公交巴士以及政府自建的城市共同配送管理平台。这些模式以期实现集约化,降低末端配送成本,试图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或解决城市配送车辆通行有序通畅等问题,通过试点都已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中日对比

 

要深入分析当下中国共同配送的行业状况,有必要厘清如今中国正在推行的“共同配送”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的模式之间的差异,因为不同的物流环境孕育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带来不同的运行效果。中国引进的模式通常都已在国外成功运行,但中国的物流环境有着自身的特色,对比分析溯源有助于客观地呈现中国现状的产生原因。

 

背景需求差异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进入工业复兴的高速增长期,60年代完成重工业转型后,产量和货物运输量激增,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导致的运输效率低下和物流费用的增加。面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倡导提高物流效率,制定规划物流线路的法律、更新物流设备等各种优惠政策,共同配送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中国共同配送产生的背景与日本不同。由于经济和互联网信息的高速发展,当今中国物资和产品的供需较以往大幅增长的情形与日本相似,但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在互联网信息相对发达的当下,物流设备及信息平台的建设也有众多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鉴,而且中国当前土地和资源短缺对物流带来的制约感受远不及当年的日本。虽然处于中间的物流平台或快递企业有通过整合获利的动力,但共同配送链条上下游双方对提效降本的需求不是特别迫切。这样的现状使整个共同配送模式难以维持长期的良性共赢。另外,虽然中国的共配同样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但是在一些具体的落地举措上还需更加细化。

 

业务模式不同

 

日本的共同配送模式大多是B2B业务,通过物流企业对上下游供需进行整合。对上游供应商而言,共享一家物流服务公司的设施和设备,可以共摊配送成本。散拼成整车运输,可使运输费用大幅度降低。这些都是其降低价格的谈判资本;对于下游企业,集中配送使其无需应对不同供应商的货物交接,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上下游企业的内生需求成为共同配送达成的先决条件。对承运的物流公司而言,零散客户整合成的订单就如同大客户的大订单形成规模化运输效益,人工、设备和设施费用都得到分摊,降低了运输成本。三方成本和效率都得到改善,一种多赢的可持续模式自然形成,结果是最终提升了整体社会效率。

 

 

中国共同配送的上游方以B2C为主,B2B为辅,下游方C占大多数。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B2B、B2C两种模式在操作难度上存在一定差异。目前中国较多的网购快递末端共同配送就是这种C端模式,差异化的配送要求使得配送成本更高。另外只是基于物流公司利益需求而产生的共同配送,由于企业自身资金、能力和规模等因素的局限,不能实质性触及上游、下游效率和成本的提高,也会对共同配送模式的发展带来阻碍。

 

设备及标准化差异

 

日本物流配送领域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较高,自动搬运技术、条形码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和自动分拣等先进技术被普遍采用。日本企业生产、包装和运输过程的标准化程度也很高,物流中心托盘装卸、集装,运输等作业很早就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这些都为共同配送奠定了坚实的效益基础。

 

中国目前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偏低,共同配送需要面对大量非标货件,且运输过程的非标准化也制约了规模化效应,直接影响着包装、装配、运输等一系列环节。规模集约化的前提是产品标准化,只有具有了标准化属性,才能更好地降低成本。另外,不管是配送还是共同配送,其实都是重资产行业,需要大量先进设备,不仅体现在物流中心硬件的资金投入,信息技术管理等软实力建设也更为重要,更需要时间的积累。总之,设备和标准的结合是有效实现共同配送的要素。

 

 

未来发展机遇

 

虽然目前中国的共同配送推出不少特色创新,但通过对比分析依然可见,实现共同配送模式的要素都不可或缺。目前商务部大力推进共同配送,促进了各地区开展共同配送试点的积极性,会对社会资本进入共同配送平台和企业起带动作用,已呈现各种类型的共同配送业态,有京东、菜鸟型的平台型企业,浙江龙泉合资型企业,还有整合了通达系加盟商的独资型企业,以及“快递+便利店”模式型企业等。共同配送已然成为提高快递企业末端效率的必选道路之一。

 

中国目前的物流市场已有不少B2B业务的物流公司,这些公司已经多年耕耘,积累了众多上下游服务客户,不但具备转型共同配送的客户资源,也具备实现实行共同配送的硬件和软件配备,共同配送集约化的特性也能为这样的物流企业带来效益,随着中国物流需求的发展,这些企业有待成为中国共同配送行业的主力军。比如在日本已经采用共同配送的医药流通行业,其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药品库存量降低甚至达到零库存,资金流通速度快,药品流通费用低。相比之下,中国目前的医药流通企业虽然整体经济效益和物流集约化水平尚不如日本,但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有实力的大规模物流企业,比如广州的大参林等。随着医药改革“4+7”等政策的出台,医药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为降本增效而主动选择配送企业的动力和机会都增加,这些具备良好资质的物流企业有望成为未来共同配送领域的主力。

 

中国共同配送目前存在较多的B2C业务,其优势是贴近终端用户,利用这种优势,可以通过广告、无人货柜等多种渠道来实现更多的盈利,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智慧创新方向,信息和硬件平台的建设也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再则,中国三四线城市相较一二线城市的共同配送优势,也更有利于品牌和网点之间的整合,也是共同配送物流企业可以畅想的蓝海。

 

通过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目前中国的共同配送还存在不少初级发展阶段的实际问题,例如,上下游整合难协调,信息保密以及合资企业成本效益分配等,但是从整个社会节能增效的角度,相信经过理论的辨析和实际的历练,共同配送模式会成为未来中国物流配送的发展方向。

 


(来源于中国《现代物流》杂志)

 
下一页
参与评论
资讯

更多>

风云人物

更多>

活动一览 国际考察团 论坛

更多>

物流中心案例

更多>

破局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重载型堆垛机赋能铝业智能化发展


扫描二维码
关注《现代物流》公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沪ICP备1901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