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观世界之趋势 >

【视野】AI赋能的智慧物流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竞争规则
时间:2025-09-11 14:13       来源:本刊编辑部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与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制造业与零售渠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本文通过对比欧美日等传统工业强国与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地区在制造业特点、零售渠道结构以及AI物流应用等方面的异同,揭示各地区应对技术革命与市场变化的策略差异。从德国的精密制造到美国的科技创新,从日本的精益生产到中国的大规模产能,各地区基于自身优势探索独特发展路径,而AI赋能的智慧物流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竞争规则,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

 

PART.01

全球制造业格局与区域特色比较

 

当今世界,制造业的竞争是技术、效率、创新与供应链协同能力的综合较量。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与亚洲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造业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同而互补的角色。深入剖析这些区域的制造业特点,有助于理解全球产业格局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德国制造业

 

德国制造工业4.0,代表了全球精密制造的顶尖水平。德国制造业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隐形冠军企业群——这些规模不大却极具技术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往往在特定细分市场占据全球60~80%的比例。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支援政策,如鼓励中小制造企业发展、制造企业专业化发展等战略,培育了这种独特的产业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制造业在单位成本生产效率方面明显领先,尽管工资成本较高,但高技能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更高,近年来每小时产出保持4%的增长。这种高效生产力建立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基础上,确保了产业技术人才的持续供给。

 

 

美国制造业

 

美国制造业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景,它以科技创新和全球资源配置为主导特征。作为世界第一科技大国,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其强大的研发体系: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撑、完备的科技领导体系以及庞大的科技机构网络。

 

在计算机、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美国企业保持着明显优势。据统计,美国企业和机构申请的PCT专利数量占到全球的28%左右,其中仅高通、微软等15家企业,就占据了专利申请前50强中的显著位置。美国制造业的另一特点是善于通过全球布局降低成本,将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海外,而将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等环节留在本土。这种模式使美国制造业在页岩气革命后更显活力,能源价格优势与生产率提高共同推动了制造业回流现象。

 

日本制造业

 

日本制造的竞争力源自其独特的精益生产体系,其特点是用尽量小的代价去满足尽量多的功能,注重效率和细节。由于自然资源匮乏,日本发展出了高度集约化的制造模式,不仅体现在汽车等传统产业,也反映在酒店、公寓等生活空间的微型化设计中。日本制造业在电子、化工、精密机械、能源领域拥有大量核心专利,丰田汽车的精益生产模式成为全球制造业竞相学习的典范。然而,近年来日本制造业面临生产效率下降3%的挑战,部分企业在创新活力上已落后于中美竞争对手。

 

 

中国大陆制造业

 

中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其完整的产业体系、大规模生产能力和成本效率。通过市场化改革和积极引进外资,中国制造业获得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与管理经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曾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国内多种原材料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从工业2.0、工业3.0向智慧制造升级的关键阶段,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在改变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2023年、2024年中国连续两年位居世界汽车出口量首位,半导体产业在外部制裁压力下逆势上扬。

 

中国台湾地区制造业

 

中国台湾地区以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精密机械等产业见长,在IT硬件制造领域具有世界级竞争力。中国台湾地区制造业的特点是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但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了紧密协作的产业网络。台积电等企业在半导体代工领域的领先地位,使中国台湾地区成为全球电子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

 

与中国大陆相比,中国台湾地区制造业更加专注于特定细分领域的高端环节,但在市场广度与产业完整性方面存在局限。近年来,面对全球供应链重组,中国台湾地区制造业正积极探索自动化、智慧化转型路径。

 

综合来看,德国以质量取胜,美国靠创新引领,日本重效率优化,中国则从规模制造向高端创新迈进。这种格局正在AI与物流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加速重构,为全球制造业竞争开辟了新赛道。

 

PART.02

零售渠道的结构与演变

 

零售渠道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其形态与结构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市场特性和消费文化。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零售渠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重构。

 

美国零售渠道规模化与全渠道融合

 

美国零售市场以其高度规模化和多元化渠道结构著称,形成了多层次的商品流通网络。美国零售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渠道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如沃尔玛等零售商除本业外还增设修车厂、聘用技工,将零售与服务有机结合。这种一站式购物理念极大地提升了零售渠道的附加值和顾客黏性。

 

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美国零售格局,全渠道零售(Omnichannel Retail)成为领军企业的标准配置。梅西百货从2010年开始整合线上线下及移动端资源,这种全渠道策略不仅优化了库存配置,也使实体卖场部分承担了物流仓库的功能,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利用。美国零售企业还积极运用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增强顾客互动,如沃尔玛开发的Print Plus软件允许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扫描店内广告获取详细产品信息。

 

欧洲零售渠道专业化与社会功能强化

 

欧洲零售渠道呈现出高度专业化与社会功能扩展双重特点,反映了欧洲市场对质量与服务的高要求。

 

英国零售商的全渠道实践尤为领先,将实体店、网络、销售渠道充分融合。例如玛莎百货为顾客提供所有产品的个性化挑选和网上点评服务,英国儿童服饰及家居用品零售企业Next提供线上订购、门店提货服务,并实行不分购物地点的全景式退货政策。英国零售商Argos为顾客提供到店购物、网站访问、手机信息、24小时热线电话等多种沟通平台,其门店的所有产品信息均以标准化的编码和彩图形式呈现。

 

日本零售渠道精细化管理与多元化路径

 

日本零售渠道以高度精细化管理和多元化分销路径为特色,反映了日本市场对效率与服务的极致追求。

 

日本零售业的极致集约化经营理念,使日本零售渠道在空间利用、库存管理和服务整合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日本的便利店之所以受到游客和在外国人的喜爱,也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零售场所,更是一个集便利性、高质量、多功能性、文化体验和经济实惠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

 

在渠道整合方面,日本企业也展现出独特创新。优衣库成功实施了全渠道战略,顾客可以线上下单后到店取货,或者在实体店体验后通过线上下单送货到家。这种灵活便捷的购物体验,结合日本零售业一贯的高标准服务质量,构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日本零售渠道还特别注重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无论是商品陈列方式还是促销策略,都体现出对当地消费者习惯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欧美日零售渠道的发展经验揭示了零售业演进的基本规律:从单纯销售商品向提供综合体验转变,从单一渠道向全渠道融合转变,从交易场所向社区枢纽转变。

 

中国大陆零售正在开启全新革命

 

中国大陆零售渠道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元化格局。传统渠道通过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等环节将产品送达消费者,具有覆盖面广、供应链稳定的优势,但存在信息不对称、库存压力大等问题。

 

与此同时,电商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价格透明、便捷快速的购物体验。2025年线下零售渠道加速向小型化、生鲜化、折扣化方向演进,社区店在现代渠道中的数量占比已达52%。

 

此外,叮咚买菜、朴朴超市、京东、美团、拼多多等企业纷纷加入战局。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市场占有率争夺,而是巨头们在零售基础设施、物流履约、供应链效率和用户心智上的全面战争。这几股中国最强悍的商业力量,在关乎未来零售格局的最后一公里正面相撞,一场颠覆传统电商模式、重塑全民消费习惯的全新革命,正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

 

中国台湾地区增长率放缓

 

在中国台湾,零售渠道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实体渠道、电子商务渠道、批发渠道和直销渠道。中国台湾地区市场由于规模有限,零售渠道相对集中,便利店密度位居全球前列。主要的零售渠道类型包含便利商店、超市、量贩店、百货公司、以及线上购物平台等。其中批发零售、百货与电子商务总营收达2,880多亿元人民币,增长率趋缓达2.6%。

 

PART.03

 

未来展望

协同发展与创新生态构建

 

面向未来,全球制造业与零售渠道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和生态构建。单一企业或单一环节的优化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市场需求,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在制造业领域,德国工业4.0战略中的企业间协作、日本精益生产中的供应商网络,都体现了协同创新的价值。

 

零售渠道的未来发展将更加依赖数据驱动和智慧决策。AI技术不仅优化物流和库存管理,还将重塑整个零售价值链:从需求预测到产品设计,从精准营销到售后服务,数据智慧将成为零售企业的核心能力。

 

全球供应链的韧性构建将成为制造业与零售渠道关注的重点。地缘政治冲突、疫情冲击等事件使各国和企业更加重视供应链安全。未来供应链布局将在效率与安全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可能出现全球分工体系的部分调整。在这一背景下,制造业需要进一步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提升供应链韧性;同时通过智慧物流等技术手段,降低全球运营成本与风险。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将决定各国制造业与零售渠道的长期竞争力。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日本的精益管理培训、美国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都为各自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中国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加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制造业与零售渠道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综上所述,全球制造业与零售渠道正处于技术变革与模式创新的关键时期。未来,各地区应立足自身优势,加强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全球制造业与零售渠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END

《现代物流》| 文章精选 136期

引领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专业供应链物流媒体

本文版权归中国《现代物流》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下一页
参与评论
资讯

更多>

风云人物

更多>

活动一览 国际考察团 论坛

更多>

物流中心案例

更多>

直击马来西亚跨境电商物流,锋馥在东南亚30年的沉淀


扫描二维码
关注《现代物流》公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沪ICP备1901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