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观世界之趋势 >

AI物流系列报导 Part 1/4 洞悉未来
时间:2019-01-27 19:05       来源:文 | 本刊编辑部
【导语】本文作者是编辑部特约撰稿人,曾职于国际快递公司,担任供应链分析与管理工作,期间游历于各大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学习各大企业经营理念,并将其融会贯通,自创一派,尔后担任各大企业供应链物流顾问工作,对台湾物流发展有先进独特的眼光,总是能够洞烛机先,预测未来。近年来,先天下之忧而忧,感叹台湾物流业停滞不前,提出科技创新发展物流,希望能为台湾产业注入活水。本文一共四篇,分四期报导。









2017年中以来,人工智能(AI)席卷了全球各大媒体版面,几乎各行各业,都希望与人工智能沾上边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甚至可精准预测未来。所谓的“预测型物流规划(Anticipatory Logistics)”,就是要通过日常作业中的大数据,预测短期未来可能需要的资源(如人力需求、车辆需求、物流空间需求)与订单需求状况,而在消费者尚未正式下单前,就预先部署好所需的库存与运输资源。

 


 

之所以需要预测型物流作业,主因就是客户对于缩短前置期(leadtime)的需求越来越大,每个客户都希望最好一下单,马上就可交件,而且没有人希望备置大量库存,在这种状况下,如何预先把资源放布署在正确的地方,并且避免资源在需要使用时却发生故障(例如运输车辆抛锚),就不是单纯“靠经验”可解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AI的预测不在于诉求“精准”,而是强调“抓重点”、“找趋势”,之所以可做到这样,是萃取大量历史数据而来。而现阶段要做到预测型物流,恐怕还是得靠供应链体系中的大厂来主导,例如WALMART、UPS、FedEx等。

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而言,利用AI先做局部改善是可行的,AI特别适合简单、重覆性高、耗工时处理的低附加价值工作,在物流中心内,包括手写字体辨识、出货检查、定期盘点、客户常见问题答询,包装箱尺寸自动选择,甚至出货配送,都有AI发挥的空间。

AI要成功,必须有大数据,称为训练资料(trainning data)。例如我们要预测某个商品可实际配送到消费者手上的时间,或是预估某一日的所有待配送物件,会有多少件无法于当日20:00前配送完毕,可通过每次消费者实际签收的时间,以及当日的总配送件数、商品重量、配送总距离、配送员步行距离、天气状况等数值资料,导入AI网络模型去学习,而且学习过程,必须给定AI两种资料,一种资料称为真实资料(ground truth),另一种称为模型预测结果(predict),AI模型就是希望使得每一次的预测结果都尽可能贴近真实资料,因此物流企业在准备训练资料时,需要有消费者实际签收时间,以及原本规划预计配送到着时间。

 


 

物流业大数据的资料来源相当多,但多半缺乏科学化记录与回报机制,例如宅配司机每日实际步行距离、宅配车辆行驶里程、油耗、载重量、每地点停留时间等,有良好的大数据,AI才能真正发挥效益,这是要实施AI物流前需要有的基本认识。

在本季系列报导中,我们将陆续介绍国际上知名厂商与物流公司,如何利用AI让原本的产品与服务更加深化。


可口可乐

这家超过130年历史的老牌饮料企业,从以往的可乐起家,到现在跨界果汁、茶饮,甚至跨界到服装、香水等时尚产业,品牌价值高居全球第三,其成功的因素就是不断创新,并且运用科技来解决老问题。目前可口可乐公司除了自身生产线的自动化检查,甚至把AI的触角延伸到自动贩卖机,以往自动贩卖机仅能统计当天天销售了多少瓶饮料,卖了多少钱;拜硬件成本降低之赐,新的贩卖机往后将可加装摄影机,通过影像识别,可以很精准的分析哪一类的人、性别为何、年龄为何,买了哪一种饮料,甚至消费者在贩卖机前面看了某瓶饮料看了多久时间才做投币决策,这样可以精准评估贩卖机内部的黄金柜位;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最新的贩卖机可以做人脸识别,也会记得消费者的口味,例如喜欢哪一种咖啡、温度为何、甜度为何,消费者仅需投币,贩卖机递出来的饮料绝对是完全客制的。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抬头,对于低糖、低发泡饮料的需求增加,可口可乐公司也设法做出改善。

 

 

在供应链更上游,可口可乐公司把脑筋动到“种植”这件事上,通过过卫星影像、气候、雨量、土壤酸硷值等数值纪录,以及水果的甜度关系,可口可乐公司可以知道何时收成是最佳的,甚至其水果原汁的甜度,已经很接近市场的真正需求,如此就可以在最少的加工与添加物下,做出消费者喜欢的商品,整件事与其说是降低生产成本,不如说是将生产成本,改投资于供应链的上游环节,使供应链整体的销售更大。
 


 


 

UPS
 

UPS每年在科技上的更新与投资超过10亿美元,在2016年底,开始引入聊天机器人(chatbot),把这样的聊天机器人配置于脸书粉丝团,用来实时回答消费者问题,包括运费、寄件时效,甚至消费者往后直接在社交软件如脸书(Facebook)要求寄件,都可使用自然语言(natural language)与聊天机器人交谈,这个改善主要可以黏住末端消费者,消费者不需要再拨入客服中心等待人员接通,可一对一快速获得回覆,聊天机器人的设计,其实是一连串科技与数据整合的结果,以往消费者要自行登入UPS网站,挑选正确的页面后才能进行货件查询,使用聊天机器人,可以让小朋友甚至老婆婆,都可用自己熟悉的对话去询问所需讯息,因此是服务界面(interface)的大跃进,一旦服务机器人技术成熟,后端的客服人员至少可减少一半以上。

 


 

在配送方面,早在2016年九月,UPS就开始测试无人机送货的可能性。

FedEx
 

每年圣诞节前夕,对这些世界级配送企业而言就会是噩梦一场,因为有的员工会提早休假,物流中心却涌入大批待处理货件,码头区也有堆积如山的货件待配送,就算找员工开私家车协助配送,还是难以消化,而自动驾驶汽车(即下文自驾车)将会是这个头痛问题的解决方案。

FedEx一直致力于自驾车技术,自驾车的效益主要就是减少意外事故率与碳排放,以及通勤时间可以用来工作或娱乐,而自驾车最大的优点就是车辆的AI反应速度快,约仅需人类驾驶员的1/10时间就可做出反应,该刹车、加速或是转弯,通过学习机制,系统可以做出和人类几乎一样的反应,学习的方法就是让自驾车的运算模型(model)看许多的实际道路影片,以及人类驾驶员在各种状况下会踩下刹车或是油门,力度会放多少,这些实际的驾驶参数只要在车辆安装纪录器就可搜集到,就好比在人类司机旁边放一个机器人,人类怎么开车,机器就会学起来,以后机器遇到特定状况时就知道怎么控制车辆,当持续训练一定时间后,机器就可几乎完全自动驾驶。

在实际上,“客运公交车”及“大货车”一直是肇事率最高的,美国的公路系统中,几乎每个月有3.2万人死于交通事故,通过严谨逻辑设计的自驾车,将会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方法。
 


 

目前几乎可以确定,整个供应链中,越是前端作业,例如订单处理、拣货、盘点、包装、出货,至少会有30%以上的作业在2030年以前会被自动化所取代,风潮将慢慢由欧美席卷到亚太,短期间内,还有“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处理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都会短途交通的不可测性,以及最后一公里配送经常需要宅配司机与消费者当面签收互动,甚至宅配员得按门铃、爬楼梯、问候消费者等诸多动作,不是那么简单就可由AI处理的。

AI的应用需要靠人类的想象,欧美厂商勇于作梦,勇于挑战,因此在科技应用上总是比亚太国家早,目前甚至有厂商结合气候资料,利用AI来预测未来几天将会有多少员工正常上班,多少员工感冒,这些看似有趣的应用,其实都是管理者日常会遇到的问题,而对管理者来说,多一份预测资料供参考,决策就多一分的稳健性,现在的企业不就是该追求“洞悉未来”吗?
 

(未完待续......)

 

(本文不代表本刊观点)
 

其他文章链接:

 

【封面评论】快递竞争下半场开启 信息化、智能化和大数据成为重点

【观点】现代物流设施的十字型生态链

【专栏】化繁为简、人机结合 以自动化驱动企业发展

【考察团】2018樱の日本物流及供应链考察团(5.6-5.12)
 

下一页
参与评论
资讯

更多>

风云人物

更多>

活动一览 国际考察团 论坛

更多>

物流中心案例

更多>

破局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重载型堆垛机赋能铝业智能化发展


扫描二维码
关注《现代物流》公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沪ICP备19011712号-1